Search

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

日記初稿

 因為感覺到不是朝心中所想的方向寫去,所以就停住了。

日記的完稿更是偷懶從初稿搬字過紙而成的。
===
「……現在,我還躺在床上,身旁除了嗶嗶的聲音,就只有凜凜夜風。我已經再無言以對。

十月七日夜    風」

記述到這兒就結束了。收起筆合上了書,摸了摸燙金的封面,金色浮印的《伊西克爾的一生》,內容是多麼的精彩吸引,有多少人能花上所有精力好好活每一天,以將死的心態面對每一刻,直對最後都了無遺憾,精彩。

我把厚實的書放回架上,深深地吸了一口氣,灰塵、霉味、紙屑的味道,這藏書室的空氣可不好聞,也不是藏書最好的環境,擺放書籍的層架只是以普通的鐵枝架起,鋪上便宜粗糙的木夾板,就這樣排滿了四層大小不一的書本。書腹對書腹地排列着,沒有按特定的分類法排列着。

不是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,不是通用十進制圖書分類法,不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,所有的藏書都只是以管理員的喜好在堆砌着。

儘管書以亂七八糟的方式排列着,這兒卻擁有最多的藏書。就在眼前架上這一層,就有羊皮卷裝的《索爾瑪》、絲絨精裝的《詩》、袖珍版的《王子與騎士》等等,盡是些罕有的收藏。

我搖了搖頭,嘆口氣,回到走道去。左右各一的層架向走道的前後無限地伸延,看不到盡頭。頭上積塵的倒三角燈罩內吊下了老黃的燈泡,照出了一室枯黃的氣味。

地上破裂的巨大磁磚,每一步都敲響書本,踏出下一步前迴盪而來的回聲,把又合上眼的書本嚇醒。沒有標示,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層架上到底會有什麼書,或許是名作、或許是庸物、也可以是劣品。

向前走了走,隨便停下腳步,就決定了這一層書。手指沿着書脊一本一本地掃過撫過,然後停在《十七歲的那一年》,庸俗的書名。

「……我就這樣站着,垂下的手握着雨傘柄,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我不停落下的眼淚內。

好冷。

更多的眼淚灑在我身上,我什麼都聽不到,直到那一聲巨響……

二月三日    雨」

收回下筆的手,不知道到底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。我的手放在架上,欲把書放回原位可惜又被故事所吸引僵持着。霉味的空氣告訴我,不要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森林。我把書放回原位,繼續向不見盡頭的走道前去。

穿過了十多行層架,書開始變得普通起來,再沒有如一開始接觸到的,包裝細緻精心的書籍,大部份都是平裝的書本,批量印刷,大量泛起在市場上的平庸作品。

不甘心,我向前小跑步越過了十多行百多行層架,倚着鐵架喘氣,希望架上的書能再一次讓我驚喜地睜開眼睛。

再一次,我失望了,更失望了。

架上的書全都像被水泡過一樣,發黃而霉。

沒有留言: